道德经八字解读(道德经解易经)

八字解读2024-01-2440

算命与《道德经》的关系

《道德经》讲了事物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辩证关系,而算命术却是源于辩证关系的数字化和具体化,因此学算命先看《道德经》可以提高对命理的基础认识作用。如你已经有了阴阳五行的基础,那就应该学习“六亲”的辩证综合及观格、用神了。

《道德经》带给你有哪些启示?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述的哲学思想集锦,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原文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其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读懂了道德经,首先要明白到底什么是“道”。自古至今,众多解说,莫衷一是。其实,老子时期,还没有一个词能够完美地表述“道”,因此只能借用“道”这个字,但又并非一般意义的“道”的含义。

因此,依我来看,“道”应为“程序”之意。为什么用程序来解释道呢?天地宇宙诞生之初,处于混沌之态,绝非由宇宙大爆炸之说,而是造物主制造或者按照某种规律设定了程序,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组成了整个宇宙,并沿着这种规律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运行,道法自然。所以才有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说,是说天下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人们用《易经》来预测人事祸福,《易经》即是一种窥探事物发展规律的工具书或者破译程序的密码,因此易学高手可以根据人的生辰八字、面相、手相、摇卦等途径准确预测。并由此有了“命由天定”之说,人的命运都是设定好了的。

既然说命运已定,是否可以改造命运呢?从《了凡四训》中作者的实际案例可以看出,确实可以改运。怎么改呢?就是《道德经》的第二部分“德”。这个“德”非常关键,其含义是:善的、孝的、正能量的、美的等符合自然规律的一切范畴。俗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者,必有灾殃。这与佛家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福报是相通的。只有福报积累多了,恶报自然就少了,这也符合爱因斯坦的“万能守恒定律”。人的命运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其阴和阳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所以,只有正确解读了《道德经》,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再坚信命由天定,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断给自己浇灌正能量,创造我们自己的命运。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在通行的《道德经》,每个章节并没有章节名称。本解读试图给予合适的章节名称,以概括所在篇章内容。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八字,有两字值得考察一下相关古文:「玄」、「妙」。

「玄」,《说文解字》部首之一,在卷四下。该卷部首,或多或少跟平面有关,比如「目」、「盾」、「羽」、「隹」、「骨」等。

古文「玄」,是「糸」的截取:

至春秋时,仍然是跟甲骨文「玄」一致:

「玄」为「糸」省,可从「弦」字得到印证:

《诗经》中有《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这些颂扬商代的内容,最晚不会晚于东周初年,因为殷商的后裔宋国想要利用先人的名声重新振兴,最晚不会晚于东周迁都这个明显的信号太远。

所以“玄鸟”在春秋时肯定已经表示“燕子”。而「玄」字表示黑色,估计是从“玄鸟”表示燕子引申。

而以“玄鸟”表示燕子与「玄」字构形的关联,笔者认为,是燕子吃小昆虫的飞行轨迹跟丝线缠绕很相似。

「玄」字表示不容易理解的含义,就是从「玄」表示黑色以及燕子的飞行轨迹人们觉得不好理解而来(因为不知道燕子在吃小飞虫)。

「妙」字从女从少,晚出。因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很可能并非最初版本所有。

即使是清华简的《德道经》中“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的「眇」字,也仅见于篆文。

即使笔者猜测成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并非老子的文字,但却颇得老子神韵:

「妙」字构形指代二八佳人,由“十七十八无丑女”的客观事实,引申表示不同情态的美好(乃至完美)。

至于「玄」字,虽增补者本意很可能想将道德经引导向神秘论的方向,但从道德经全文来说,核心观点是“反者道之动”;因而从老子本意来说,「玄」当解作构形本义:交织前行、如燕子般弧线交错飞行

综上,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的是 正反交织,弧线交错,众多不同情态的完美(美好)都是根源于此。

第一章

通行本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清华简《德道经》相应篇章如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从汉代避讳文帝刘恒,将恒山一度改为常山(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看,该篇章最初的版本,很可能是用「恒」。但清华简中,该篇“也”字用的太频繁,反而不够简洁,更像是课堂笔记,加很多“也”字来帮助断句。

再将「眇」、「妙」两字与「徼」字对比,很明显由「徼」字表“边界”,对应「眇」字表“渺小”更合适。

还有,「眇」字晚出以及“始”与“眇”虽有些相对,但“母”与“徼”对应有些勉强,“有、无”对应“徼、眇”也显得牵强。故而, 本章最早的文字,很可能只是前两句,而且断句如下 :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最多加上末一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名」二字的构形本义比较清晰,这里就不展开了。可道、可名,都是动词。

「恒」疑为甲骨文「亘」的异体。中间经历“亘”加“月”以强调时间方面的持续,之后篆文变成从二从心从舟,隶变为从心从亘,隶书「亘」可理解为“旦旦相连”,是甲骨文「亘」的隶变。

「玄」、「妙」前面已经解析过。其余的文字,应该没理解上的障碍,虽然从构形来说「万(万)」表示数量值得考究,但在这里只是虚指,指代一切存在。

道,可以言道,但能被语言清楚表述出来的,都不是永恒的道。名(概念),可以随意命名,但却没有永恒的名字。

无,可命名为天地之始(本源);有,可命名为万物之母(所以生发者)。

两者(有、无)出处相同,而名字不同,但都可称作玄(正反交织、阴阳交融)。不断地正反交织,弧线交错,正是众多不同情态的完美(美好)的根本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