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氏起名字大全男孩(缪氏取名)

起名2023-03-0171

缪姓的字辈排行

安徽肥东缪氏字辈:“应有成全庆守本能文正大家

安徽凤阳缪氏字辈:“大怀得守立多年”。

安徽凤台缪氏字辈:“传长保国庆龙胜兴邦业继祥宗福祝宽寿建基鼎安全”。

安徽阜阳缪氏字辈:“金如洪保国”。

江西南昌缪氏字辈:“忠厚传家久”。

江西赣州缪氏字辈:“圣卓裘以忠孝”。

江苏苏州缪氏字辈:“广国春登兴学仕正”。

江苏扬州缪氏字辈:“长大九如春春恒士家太国文正良玉宝富庆安明”。

四川自贡缪氏字辈:“光贤树品体国存模希文履武焕汉宗虞书言政治象曰中孚昭宣骏烈丕设鸿图廷嘉有道世守名儒克昌顾德天汤韩苏”。

四川江安缪氏字辈:“正大光明远学乃”。

四川隆昌缪氏字辈:“兴家立业,跃祖繁宗”。

甘肃兰州缪氏一支字辈:“文培定占兴”。

甘肃兰州缪氏一支字辈:“锡英树文培”。

吉林桦甸缪氏字辈:“凯洪远兴吉”。

辽宁抚顺缪氏字辈:“公景玉颜成,树立传心学”。

河南信阳缪氏字辈:“尊发守彝开”

河南固始一支(兰陵郡):“正甲传忠良,守续记文章”。

缪氏一支字辈:“友景志廷秉承邦云嗣德宪文之大士宗家世运宏”。

福建寿宁缪氏(西浦)字辈:“光明正大道(德),忠孝永传芳”

云南宣威缪氏字辈:”维汝元思克,张和祥应志广,吉庆保家邦

浙江麟头(睦程里)字辈:有配德昌存心正大

浙江苍南缪氏字辈:“洪乃维克仁茂德”

湖南华容兰陵缪氏字辈:“国正道必昌,文才应远芳,敦荣崇纯至,继序辅朝纲”;续派:“修齐治平良,忠孝仁智常,世兴思祖光,隆学承辉长”

湖北当阳缪氏字辈:志大光宗祖,永远世泽长,居子崇政启,作德有明良

谁能提供一些姓氏的起源给我看看啊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 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述甚详。如乾隆《福州府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58姓,定居福建。黄仲昭《八闽通志》引《建安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自民国以来,有关姓氏家族的调查材料十分丰富,各地也屡见姓氏溯源的考据。以福安县甘棠堡为例,当地数十姓居民分别来自中原20多个郡县,郑氏来自清河郡、荥阳郡;陈氏来自颖川郡、太邱郡;周氏来自汝南郡;徐氏来自东海郡;邱氏来自河南郡;丁氏来自博陵郡;王氏来自太原郡;范氏来自高平郡;缪氏来自东鲁郡;黄氏来自江夏郡;曾氏来自天水郡。其他如苏、兰、郭、杨、连、江、翁、谢、许、徐、詹、魏诸姓也都分别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们自唐宋以来,“各衿门户,物业转属,而客姓不得杂居其乡。”(明·万历《福安县志》卷1《风俗》)各姓氏都按严格的地域范围,聚族而居。

华东、华南的客家人,从西晋到宋末由北方迁入,因语言、风俗的差异和利益矛盾,迁徙后常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种“主客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经常的矛盾和冲突,更造成客家人对血缘姓氏家族关系的依赖和重视,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组织是最强的。客家土楼(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无巨细均由同宗(同姓)相帮解决。

各家族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荣耀均极重视。除族谱记载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门楼的门额横匾与宗祠长联上。一些世家望族,为显示其祖宗显贵,往往在门匾上刻写“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以及“五代尚书”、“亚魁天下”等字样。一般家族的门匾则刻有“鲁国传芳”(颜姓)、“颖水世泽”(陈姓)、“江夏衍派”(黄姓)、“蚊筑传芳”(丁姓)等字样,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渊源。镶刻于家祠门柱上的楹联,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陈氏宗祠的楹联为:“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同安县五显乡后塘村“桃源”颜氏祠堂的楹联,叙述了该姓入闽的时间和路线:“自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簪缨世代;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云礽”。

在全国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单一村落者极为普遍。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性,也给许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陈坊、蔡坊、潘屋、肖厝、许厝、王庄、伊家乡等,大抵原本皆是这样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迁入而更今名。谢坊原名绣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谢元明做官出名,成了望族,南宋时改为谢坊。即便是几姓杂处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为主。

由于历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单一姓氏或各姓氏间往往各有一些避讳和禁忌。如:旧时福建省长汀县高陂张姓不演《薛仁贵征东》剧目,因戏中有奸佞张士贵暗害忠良的情节,被认为有辱同宗。该县李姓元宵节不闹花灯,因为相传唐高宗有个皇太子元宵节观灯时被薛刚踢死,故李姓视闹元宵为不吉利。永定坎市卢姓称风炉为端灶,因“卢”与“炉”谐音。当地人称锅盖为“甑棚”,唯曾姓人独称锅盖,也是因“甑”与“曾”同音避讳。泥鳅别称黄鳅或湖鳅,永定湖坑乡奥杳等地的黄姓人则不称黄鳅而称湖鳅,中川等处的胡姓人却称之为黄鳅。蟑螂即蜚蠊,俗称黄贼,抚市一带的黄姓忌称黄贼,而称蜚蠊。长汀的林、翁两姓忌通婚,相传两姓后裔曾同时携带祖先骨灰还乡,在客栈相遇,双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无法辨别分开,只得各取一半带回故土埋葬。从此,为避免同宗联姻之嫌,两姓遂互不通婚。古竹乡高东人也不与岩背村人通婚,因为高东人认为其上祖江东峰是被岩背人所杀,故有宿怨。这类禁忌,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的神话】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苏姓的起源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齐,被杀。

苏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於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諡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内郡,陕西扶风郡,陕西武功郡。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苏姓起源

关于苏氏起源,历代史书有不少记载。

《元和姓纂》:“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苏洵族谱》:“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求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华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避开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随迁到今甘肃河内,在此繁衍滋长。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播迁,直至遍布全国各地。

根据《汉书》记载,塞外辽东乌桓族中,也有以苏为姓的,进入中原后,千百年来渐渐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他们后代也成为苏姓中重要一支。苏姓起源

我是土命人,我姓氏胡,第二个字要十画,第三个字要十四画,起什么名字比较好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 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述甚详。如乾隆《福州府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58姓,定居福建。黄仲昭《八闽通志》引《建安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自民国以来,有关姓氏家族的调查材料十分丰富,各地也屡见姓氏溯源的考据。以福安县甘棠堡为例,当地数十姓居民分别来自中原20多个郡县,郑氏来自清河郡、荥阳郡;陈氏来自颖川郡、太邱郡;周氏来自汝南郡;徐氏来自东海郡;邱氏来自河南郡;丁氏来自博陵郡;王氏来自太原郡;范氏来自高平郡;缪氏来自东鲁郡;黄氏来自江夏郡;曾氏来自天水郡。其他如苏、兰、郭、杨、连、江、翁、谢、许、徐、詹、魏诸姓也都分别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们自唐宋以来,“各衿门户,物业转属,而客姓不得杂居其乡。”(明·万历《福安县志》卷1《风俗》)各姓氏都按严格的地域范围,聚族而居。

华东、华南的客家人,从西晋到宋末由北方迁入,因语言、风俗的差异和利益矛盾,迁徙后常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种“主客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经常的矛盾和冲突,更造成客家人对血缘姓氏家族关系的依赖和重视,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组织是最强的。客家土楼(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无巨细均由同宗(同姓)相帮解决。

各家族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荣耀均极重视。除族谱记载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门楼的门额横匾与宗祠长联上。一些世家望族,为显示其祖宗显贵,往往在门匾上刻写“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以及“五代尚书”、“亚魁天下”等字样。一般家族的门匾则刻有“鲁国传芳”(颜姓)、“颖水世泽”(陈姓)、“江夏衍派”(黄姓)、“蚊筑传芳”(丁姓)等字样,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渊源。镶刻于家祠门柱上的楹联,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陈氏宗祠的楹联为:“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同安县五显乡后塘村“桃源”颜氏祠堂的楹联,叙述了该姓入闽的时间和路线:“自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簪缨世代;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云礽”。

在全国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单一村落者极为普遍。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性,也给许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陈坊、蔡坊、潘屋、肖厝、许厝、王庄、伊家乡等,大抵原本皆是这样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迁入而更今名。谢坊原名绣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谢元明做官出名,成了望族,南宋时改为谢坊。即便是几姓杂处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为主。

由于历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单一姓氏或各姓氏间往往各有一些避讳和禁忌。如:旧时福建省长汀县高陂张姓不演《薛仁贵征东》剧目,因戏中有奸佞张士贵暗害忠良的情节,被认为有辱同宗。该县李姓元宵节不闹花灯,因为相传唐高宗有个皇太子元宵节观灯时被薛刚踢,故李姓视闹元宵为不吉利。永定坎市卢姓称风炉为端灶,因“卢”与“炉”谐音。当地人称锅盖为“甑棚”,唯曾姓人独称锅盖,也是因“甑”与“曾”同音避讳。泥鳅别称黄鳅或湖鳅,永定湖坑乡奥杳等地的黄姓人则不称黄鳅而称湖鳅,中川等处的胡姓人却称之为黄鳅。蟑螂即蜚蠊,俗称黄贼,抚市一带的黄姓忌称黄贼,而称蜚蠊。长汀的林、翁两姓忌通婚,相传两姓后裔曾同时携带祖先骨灰还乡,在客栈相遇,双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无法辨别分开,只得各取一半带回故土埋葬。从此,为避免同宗联姻之嫌,两姓遂互不通婚。古竹乡高东人也不与岩背村人通婚,因为高东人认为其上祖江东峰是被岩背人所杀,故有宿怨。这类禁忌,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姓氏的神话】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嬴姓简介及详细资料

嬴姓由来

"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始于舜帝时期。《史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伯益得姓后,担任了重要官职,成了舜的重臣。

但段玉裁等训诂学家认为,嬴姓应始自皋陶(先秦偃和嬴为一声之转),伯益应为皋陶长子。据西周早期秦公墓出土石磬刻有"高阳有灵,四方以鼐",证明伯益明为高阳氏颛顼的后代。且《左传》载皋陶为高阳氏八恺之一。西汉《史记》中所载偃姓内容为孤证,并且《史记》中连西周末期的共和行政的记载都被证明为伪(据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则西周早期秦公墓(秦公一号大墓)的记载远较西汉的《史记》可信。 但另外根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之清华简《厚父》篇,伯益与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叠。那么皋陶和伯益就并非是父子身份,可能并不相关,那么皋陶也就可能并非是嬴姓,清华简《厚父》篇中有"启惟后,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士"的记载。白话文译文为:"启即王位,上帝并不担心启之义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为启的大臣"。

舜帝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禹晚年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伯益,伯益却谦让不就,隐居于箕山(在河南登封市境内,其与嵩山山脉隔登封城和颍河相望),后于夏启六年病死。大禹崩后其儿子夏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君主制国家夏朝。夏朝建立后,夏王启也没亏待元老伯益,分封他的大儿子大廉为葛国国君,葛国传至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至西周初年又复国,后被周朝"三恪"之一的宋国所灭。伯益次子若木被夏王启封为徐国国君,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历四十余国君,后被吴国所灭。

在舜帝时就担任"虞"的职务,掌管山林川泽。据《尚书·舜典》载,佥向舜帝推荐益作"虞","管上下草木鸟兽"。《凤洲纲监会纂·虞纪》载:"益为朕虞,治山泽"。

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伯益之玄孙费昌在夏桀时,去夏归商,为汤御,败桀于鸣条。

自太戌以下,大廉玄孙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多显,遂为诸侯。

至非子,受周孝王封为附庸,续嬴氏祀,定居于秦地,史称嬴秦。及后,非子的六代孙赵开救周有功,受周平王封为诸侯,是为秦襄公,成了秦国的缔造者。嬴秦历经三十余世、六百余年的传承,特别是穆公嬴任好、孝公嬴渠梁、昭襄王嬴则等明君励精图治的积淀,嬴秦势力日益壮大。至始皇嬴政,并六国、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被誉为"千古一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制王朝。

殊及秦亡,嬴族式微。同时,各为当政者而呼的史家、书家,也屡有抹黑嬴秦历史的偏见厥词。为趋吉避祸,部分族人被迫改以他姓。秦代之后,嬴姓后裔中正史可考者二人:西汉嬴公及东汉嬴咨。

嬴姓十四氏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而且东汉大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就明说:"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皆皋陶之后也。"皋陶之后有八支都为伯益的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包括了当代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的汉族人,被合称为嬴姓十四氏。李氏一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直谏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但嬴氏十四姓其中没有李姓,是因为嬴氏祖为伯益(大费),而皋陶(大业)是伯益之父,所以李氏是嬴宗,但不是嬴氏。

按古史料记载,李姓非伯益之后,乃伯益之弟仲甄之后代(李,阮,甄),李姓追皋陶为祖,

秦氏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

黄氏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其后裔有封于黄国。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黄,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黄歇。"

缪氏

缪氏 ,出自"嬴"姓。以諡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諡号为"缪"(莫六切)。缪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一位,人口约有四十五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缪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云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

廉氏

源于嬴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记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廉氏的出处在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

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氏。廉氏是一个非常古早的姓氏。在史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篇,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是廉颇,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神武大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上卿"。

徐氏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即伯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启继帝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

长子大廉封地于秦。据《元和姓纂》所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相传为古帝颛顼孙大廉之后,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是徐国之始。若木就成为了徐国的始祖和第一位国君。子孙繁衍,至商时建立了徐国,逐渐成为氏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史称"徐方"。若木的后代分为四支,分别是徐氏、赵氏、黄氏、马氏。

江氏

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今河南正阳县涂店附近)。《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朝将伯益之后分封于江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赵氏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于周朝,因为善于驯马和驾车,深深得到周穆王的宠爱,后来因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带穆王回京,穆王就赐给他赵城(现时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代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赵姓。

梁氏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其后有梁氏。

马氏

出自"嬴"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赵国大将赵奢因战功,受封于马服(河北邯郸西北),称为马服君。其后有马服氏,简为马氏。

葛氏

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一说长葛市),《孟子.腾文公》载:汤居亳(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主要以商丘为准,一说亳州),与葛伯为邻。其后有葛氏。其注曰:"葛,夏诸侯嬴姓之国。"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费氏

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夏启分封其支子为费,以地为氏。

谷氏

出自"嬴"姓。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谷朗碑记》所载,秦人的先知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其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秦氏,另一支为谷氏。

嬴秦渊源

周朝时,大费后裔非子,居犬丘,"好马好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千水、渭水之间汇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马得到大量繁殖。于是孝王说:"昔日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于是封为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于是,"千渭之汇"成了嬴秦政治上的发祥地,嬴秦的采邑在秦(天水之清水上游为秦水),秦因此而得名。所以嬴姓后裔被称为"秦人"。

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被任用为大夫。秦仲立三年,周历王无道,诸侯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仍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他与西戌先后厮杀二十三年,战死疆场。周宣王召来庄公(秦仲的长子,名嬴其)兄弟五人,与兵七千,继讨西戎,终破之。周宣王再次赏赐,秦地域不断扩大。并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庄公卒,其子襄公嬴开继立。

西周时,周幽王戏弄诸侯,申侯联合缯国、犬戌西夷共同起兵,攻克镐京(今西安)。襄公赵开率兵救周,捍卫王室,拥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并护送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以歧山以西之地,成了秦国的缔造者。

到秦穆公(赵任好,襄公之七代孙)时,因其重用贤才,使一个小国发展为雄居西戎的大国。其后,秦孝公(赵渠梁,穆公之十四代孙)重用商秧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奖励耕战,成为战国首强。昭襄王(赵则/稷,孝公之孙)顺应灭周,取九鼎宝器,为建立大秦帝国奠定了基础。

秦王政(即所谓的嬴政,昭襄王之曾孙,秦宗室是嬴姓赵氏,故称赵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大秦帝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规范交通、法令,筑长城防外侵,抗击匈奴,称"千古一帝"。

殊沙丘之变,赵高篡诏,胡亥夺嫡,屠杀宗亲忠良,施行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反秦,屠咸阳,杀子婴,秦帝国灭亡。故,汉之后,秦嬴之后裔,一部分公族以国为氏改为秦氏(《唐韵》《广韵》:秦自颛顼后,子婴既灭,支庶以为秦氏),也有一些公族改以"银"、"寅"等同音字为姓氏。至明末嬴启高复嬴姓,相距1800多年。

迁徙简史

伯益之后嬴非子原居西犬丘,周孝王时为其息马有功,受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

周平王时,秦襄公因救国有功,率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秦国作为周的诸侯国。其后,秦之都治沿天水、渭水、渭河东迁,先后以西垂、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为都。如今西北诸省的秦川、秦岭之名,由此而来。

川黔嬴启高系嬴姓分布图 现川黔两地嬴氏一支,原籍"古秦圣地"天水,后居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孝感乡猪市坝(今属湖北省麻城市),明朝万历年间迁徙平越(贵州福泉)。

1621年,嬴启高领兵出征,转战川黔。受封镇守复地,遂落居川黔交际赤水河畔的马蹄滩狮子大田。后嬴洲受封袭龙场营守备,其后嗣分居于四川马嘶乡的姚家坪、高坡、黄莺沟、半坡;马蹄乡的龙打沟、营屯、墙院、石岗、磨子塘、青杠寨;兴文县的大坝;贵州的鸡鸭寨、箐口、卧泥河、马路河、者把坳等地,生息至2015年,已近四百年。

嬴姓分布

1、四川省:古蔺县、兴文县、成都等

2、江苏省:东海县,睢宁县,射阳县,灌云县,涟水县,东台县,阜宁县,南京市,无锡市,淮安市清河区,姜堰市,启东市,镇江市京口区,南通市崇川区,徐州市泉山区,沭阳县,扬州市广陵区,常州市武进区,滨海县,苏州市等。

3、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沂南县,莒南县,郯城县,罗庄区,苍山县。

4、北京市:海淀区,西域区,石景山区,市西城区,丰台区,宣武区,东城区。

5、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新县,光山县等。驻马店,正阳县等。

6、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

7、山西省:夏县。

8、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淮格尔旗,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固阳县。

9、吉林省:长春市绿阳区,集安市,通化市东昌区,扶松市。

10、上海市:静安区,徐汇区。

11、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富阳市,上虞市,西湖区,海宁市,宁波市,泰顺县。

12、福建省:建宁县,南靖县,浦城县。

13、贵州省:毕节七星关区、六盘水水城、黔东南黎平、黔南福泉、贵阳等。

14、湖北省:谷城县,武汉市洪山区。

15、湖南省:邵东县,中方县,新华县,绥宁县,长沙市雨花区,永州市零陵区等。

16、广东省:阳东县,紫金县,深圳市罗湖区、龙岗区,惠州市惠城区,新兴县。

17、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

18、重庆市:渝北区,万州区,永川区。

19、云南省:玉龙纳西县,昆明市盘龙区,西山区,潞酉区,保山市隆阳区,思茅市 翠云区。

20、广西省:全州市,柳城县,三江县,罗城县。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水磨沟区。

22、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青铜峡市。

嬴姓郡望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是姓氏起源的地域标志,或指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通常是作为一个追根溯源的里程碑。"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 姓氏郡望的产生的社会基础--传统门阀制度起源于西汉,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门阀制度衍变为姓氏郡望之说。郡望门阀的现象,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

近现代,海内外寻根热再度兴起,姓氏郡望成为人们追寻家世渊源、联宗认亲、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寄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溯嬴氏发展历程,自伯益得姓,至非子食邑西犬丘,而后秦都九迁,其地域均在今甘肃陕西一带无误。而在千百年间,无论是食邑封侯、还是之后问鼎九州,嬴姓都是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而这一时期,也无疑是嬴氏最辉煌的历史阶段。以此定郡,名正言顺。

我系旧谱昭穆图载:吾祖启高"原郡天水,启高祖之父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猪市坝人氏",旧时家神牌位有书"咸阳堂上",所指地域均与正史相符。但因历史建制沿革的变迁及地域称谓的交替,长期以来,族人的口耳相传中对嬴氏郡望存在四种称谓:天水郡、咸阳郡、陇西郡。所均是同一地域,但因为表述不同,容易造成误解。

值续修族谱之机,族人再议郡望确名一事,详查考证、统一说法当属必要。

咸阳:咸阳为秦始皇建立秦朝时的都城,属嬴氏彰显时代末期的活动地域,秦朝时属内史直管,历史上也从未列入郡名。今日所称咸阳郡,乃是韩国地名(韩国庆尚南道西部的一个郡)。综合历史真实和明确识别两个角度考虑,咸阳也不宜作为郡望使用。

陇西与天水:以郡制考证嬴氏望地,秦朝时属陇西郡,汉代属天水郡(又称秦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分陇右置秦州,得秦州之名)。

从前后两个郡地域范围来看,虽然陇西置郡在先,但天水的管辖地域更吻合嬴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再结合郡望产生的历史及姓名郡望定名的规律:郡望之说著于唐朝,且多以汉晋时建制为郡名;更有旧谱"原郡天水"之说,从历史推敲和谱志传承两个角度相互佐证,嬴氏郡望确定为"天水郡"。

相关人物 少昊

少昊(约公元前2698年-约公元前2525年),三皇五帝之一,他也是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之一。 他还是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汉族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图腾之一。 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嬴、梁、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舒等。

颛顼

颛顼(生卒年月不详):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即帝位,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为五帝之一。《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大业

大 业 (生年待考,卒于禹时):男,汉族,嬴姓。史载他是伯益之父、秦国君主和赵国君主的嫡系先祖,段玉裁等训诂学家考证,嬴姓应始自皋陶(先秦偃和嬴为同一姓),伯益为皋陶长子。

大业是辅佐帝舜的十大名臣之一,被舜任命为刑法官。他作五刑以正民。据说,他理狱时对于过失犯罪者大多从轻处理,而对那些不知悔改的罪犯给予严厉惩处,使民众信服,被奉为司法鼻祖,又因其决狱公正,被奉为狱神。他曾向舜提出"九德",认为要以德安民。他进谏的具体的言论记录在《尚书·大业谟》中,体现出他修德行政的主张。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大业为继承人,但大业先于禹而死,所以没有继位。大业死后,葬于六(六安)。禹封大业的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后来,禹又举荐益(伯益)为继承人,并封伯益之后于英。

伯益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以"佐舜养畜,助禹治水"之功载入史册。《史记·秦本纪》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始皇本纪》"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伯益生有二子:大廉、若木。作《山海经》。

嬴非子

嬴非子:在位年代约为前900年-前858年,居于犬丘,善养马。受周孝王赐为周的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承祀嬴姓,开启了嬴秦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嬴开

秦襄公嬴开(?-前766年),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周幽王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 袭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之。周幽王被杀后,襄公拥载平王,并派兵护送,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成为秦国的缔造者。

秦缪公

秦穆公 ,在位39年(前659―前620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第9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1]缪姓尊秦穆公为得姓始祖。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帮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实现了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占据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2]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画,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公元前621年秦穆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嬴政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秦始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人口分布

秦朝灭亡后,六国遗民都痛恨秦国,秦国嬴姓人四散逃亡。为躲避追杀,嬴姓人改为他姓隐居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罕有记载。

21世纪,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祖上曾出过大将;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历史上慈禧太后有没有闺蜜?有的话,她是什么来历?

慈禧17岁选秀入宫,26岁垂帘听政,同治帝逝后,她又再次垂帘听政。在她的人生前期,对于友情的需求是很淡漠的,处在帝国权力中枢的她,甚至无暇去感受孤独和寂寞。

后来,光绪帝开始亲政,慈禧一下子变得清闲起来。为了打发闲暇时间,她开始怡情于翰墨,每天学习描绘花卉,还刻意临摹题写匾额所用的大字。得意时,她偶尔也会书写一些“福”“寿”之类的字赐给宠幸的大臣。不过,慈禧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书画水平。这时候,她十分渴望有个具有共同爱好的人陪伴在身边,既能随时指点一二,又可以一起倾谈心得,必要的时候还能为自己代笔。这样的人必须是女性,年纪相若,对书画艺术具有一定的造诣,模样端庄,谈吐温文而有修养。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非常高标准的条件了,故在京城范围内,很难找到合适之人。慈禧遂下旨让各省的督抚代为寻找。

一段时间后,四川总督听说有个旧属下的女眷缪氏,其丈夫在四川任内客死后一直寡居四川,全力抚养儿子,如今儿子已经考中了举人。缪氏的工笔画极佳,小楷也写得非常清秀,而且还能弹得一手好琴。四川总督大喜,赶紧将缪氏送到京城。

慈禧亲自召见面试,见缪氏各方面都很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将她收为随身女伴,特许缪氏免行跪拜大礼,每日陪伴左右。从此之后,缪氏就成为了慈禧的宫中玩伴兼御用画师,她所作的字画,都被慈禧署上自己的名字赏赐群臣。不明底细的众大臣,也都以获得慈禧赏赐的绘有花卉百鸟的扇子和卷轴为荣,获赐者皆悬挂在家中的显眼处,以示荣宠。虚荣心获得极大满足的慈禧,与缪氏也愈发亲密。

慈禧六十大寿前的数天,曾经问缪氏:“满洲女人的盛装打扮,你已经见过了,可是我还没见过汉人的盛装打扮是怎样的。”缪氏答说:“汉族女人的盛装,不过就是凤冠霞帔罢了。”慈禧说:“那到我生日那天,你就穿这样的衣服来陪我见客人。”缪氏只得应承下来。

到了慈禧生日那天,缪氏果然身穿凤冠霞帔来见慈禧。见了缪氏的打扮,慈禧乐不可支,认为她像极了戏剧中的人物。在接受文武百官的女眷庆贺时,慈禧也把缪氏带在身边,而熟谙民间习俗的众官员女眷,见缪氏竟然身着只在结婚时才穿的凤冠霞帔迎客时,无不失声大笑,气氛也由此而变得非常喜庆。受其感染,慈禧这一天的心情也大好,赏赐无数。只不过,被当做笑料的缪氏就苦了,站在一旁陪客,即使遭人嘲笑也要强颜欢笑。但事情传开之后,许多朝官的母亲和妻子,都非常羡慕缪氏,认为这是慈禧眷爱优隆的体现。

缪姓男孩名字大全 缪姓男孩名字大气有诗意

导语:相信很多人一定没有听说过缪姓这个姓氏,甚至有些地方没有缪姓这个群体。缪姓是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的后代,古代的“嵺”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为秦缪公。对于缪姓的家长们来说,当新生男宝宝降临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给这个男宝宝取名字了。家长们可以考虑给缪姓男宝宝取一个大气又有诗意的名字,因为这样不容易重名。下面我就为各位家长分享缪姓男孩名字大全。

缪姓男孩名字大全

缪英杰、缪飞鸿、缪正德、缪泰平、缪康健、缪宏博、缪云凯、缪宇柠、缪伟兆、缪泽语、缪浩言、缪翰池、缪华晖、缪和颂、缪文石、缪俊驰、缪承载、缪锦程、缪沅一、缪泰平、缪刚捷、缪君浩、缪嘉佑、缪宏博、缪明哲、缪刚毅、缪志新、缪嘉誉、缪德海、缪博超、缪英彦、缪功俊、缪承业、缪承载、缪博瀚、缪越泽、缪建同、缪英杰、缪明远、缪景焕、缪又钧、缪温茂、缪元恺、缪鸿波、缪子琪、缪俊达、缪高峰、缪经国、缪哲茂、缪鸿才、缪兴腾、缪阳曦、缪承颜、缪坚诚、缪培立、缪英陶、缪正德、缪腾煜、缪家明、缪昊穹、缪翰池、缪博远、缪凯唱、缪奕竹、缪建宏、缪千艺、缪奕瑞、缪梓浩、缪曾琪、缪经国、缪寅鸿、缪昱明、缪镇莉、缪权斐、缪平慧、缪倩柳、缪卫航、缪琛鼎、缪逸健、缪江纲、缪进侃、缪总沛、缪珏东、缪畅辰、缪赫彦、缪蕾玮、缪瑶琰、缪春枫、缪赫俭、缪益超、缪镇宁、缪广冰、缪队瑾、缪钦磊、缪静睿、缪晨寅、缪钊邦、缪真川、缪嵘荣、缪逸啸、缪洲江、缪军程、缪瑞征、缪德航、缪升洋、缪清莹、缪亿建、缪赛帅、缪劲本、缪灿采、缪兵通、缪语岩、缪思熙、缪雪佳、缪帅派、缪升队、缪霄琦、缪辉晔、缪轩哲、缪虎丰、缪赛彪、缪恒源、缪敏波、缪轩沛、缪和和、缪涌川、缪原畅、缪臣空、缪彬禾、缪彦劲、缪剑长、缪洁皓、缪晖众、缪轶波、缪珏纳、缪倩建、缪寒吉、缪杰洋、缪志靖、缪政晗、缪飞巨、缪诚忠、缪希晋、缪吉坤、缪鹿诚、缪忠川、缪采微、缪芳喜、缪伦格、缪琼凯、缪莱一、缪奎勃、缪宏展、缪宁丰、缪莉莱、缪鼎岚、缪椒泽、缪曼九、缪凡壮、缪腾驰、缪冰理、缪非佳、缪根力、缪川鑫、缪韵哲、缪琛皓、缪晟中、缪冠钊、缪春优、缪宾征、缪冰贝、缪傲策、缪瑛慧、缪寅峰、缪远伟、缪宇诚、缪豪晨、缪仕斌、缪苏马、缪迅悦、缪铁日、缪霆莉、缪罡光、缪健国、缪红雷、缪斯华、缪羽岳、缪曼恺、缪艳嘉、缪雅荣、缪缘志、缪微义、缪宏冰、缪祺政、缪倩顿、缪纽丽、缪空聚、缪华纲、缪淼和、缪铁颖、缪时梁、缪傲为、缪铭荣、缪特建、缪聚利、缪申椒、缪禹基、缪悦剑、缪冲韶、缪峥昱、缪娟全、缪皓赞、缪丁灿、缪彬彬、缪凯乾、缪鹰峰、缪览领、缪实艺、缪玲义、缪翼果、缪政原、缪瑾壮、缪赞权、缪臻青、缪岭山、缪昱喜、缪联岚、缪丝虎、缪晔轩、缪卿源、缪轶冲、缪典晋、缪河岩、缪卿良、缪喜和、缪灿挺、缪勤益、缪潇武、缪昌轩、缪来宇、缪冰婷、缪岳景、缪昭世、缪欣一、缪万瑜、缪博炜、缪琼鹿、缪顺科、缪骁涵、缪松苏、缪哲滨、缪空辉、缪典进、缪中曦、缪志采、缪泰川、缪森旷、缪征德、缪鹰尧、缪丽领、缪琛九、缪顿鹿、缪鹰易、缪勇华、缪娜熙、缪立岭、缪大枫、缪展恒、缪非渊、缪风沛、缪睿宾、缪迅猛、缪莹露、缪美跃、缪真钊、缪侃飚、缪浩欢、缪彩风、缪日君、缪燕啸、缪科青、缪武珏、缪光奕、缪达东、缪语韬、缪洁豪、缪雪潇、缪宁峰、缪纲莉、缪剑正、缪平硕、缪枫艳、缪盛祥、缪硕正、缪恺思、缪通生、缪瑜震、缪昂亿、缪阳雄、缪京汉、缪宽捷、缪舟艳、缪环领、缪进力、缪琪春、缪岚辉、缪锋雪、缪语银、缪凌巨、缪邦朋、缪越广、缪纽禾、缪洲升、缪昭培、缪婷格、缪治银、缪斯彩、缪奕旭、缪磊爱、缪柱吉、缪智凯、缪先迅、缪特韵、缪三全、缪志为、缪根鹰、缪晗优、缪莱爱、缪硕理、缪理成、缪光志、缪佳文、缪展君、缪政嘉、缪祥达、缪禹昌、缪彦炜、缪臻浩、缪奎琦、缪爱佳、缪众惠、缪侃均、缪帆振、缪力京、缪江猛、缪跃园、缪凡盛、缪杨虹、缪沛洲、缪原纲、缪柳琪、缪罡瑾、缪毅泰、缪琨伟、缪空创、缪铮群、缪曦爱、缪雨忠、缪元誉、缪忠震、缪霞先、缪洲政、缪强尧、缪友视、缪双园、缪泰国、缪朋齐、缪万庆、缪南椒、缪铂理、缪宝晖、缪琦羽、缪玲屹、缪城升、缪杨惠、缪迅玉、缪政钢、缪鑫兵、缪浩巍、缪涵田、缪鹤霄、缪立椒、缪义奎、缪扬露、缪世祥、缪卿黎、缪羽冉、缪欢策、缪信世、缪宽田、缪飞展、缪坤亚、缪茂贤、缪曼兴、缪霖城、缪侃钢、缪虹京、缪飚驰、缪莱琨、缪寅语、缪晗微、缪锋源、缪龙景、缪熙佳、缪焱合、缪景帆、缪猛栋、缪屹三、缪克典、缪旺冉、缪高铂、缪振友、缪赛冬、缪百理、缪寅潇、缪梦优、缪运卿、缪瑛懿、缪霆兵、缪江劲、缪马昆、缪帆意、缪瑶智、缪辉静、缪晓锴、缪讯雷、缪凯鑫、缪禹蒙、缪缘莹、缪生刚、缪中采、缪奎讯、缪思璐、缪沛聪、缪灏纲、缪众明、缪飚光、缪宾凡、缪星珂、缪亮昱、缪智岭、缪涵雅、缪岳览、缪合治、缪惠虹、缪奎萍、缪富银、缪钰雄、缪峥河、缪罗冠、缪琦世、缪克晨、缪琰剑、缪视领、缪林敏、缪林希、缪合华、缪语兴、缪联万、缪意琨、缪瑞恺、缪缘冉、缪红晓、缪群权、缪赛亿、缪伟滔、缪豪彦、缪亮洋、缪良然、缪朋冠、缪淼杰、缪宇伦、缪山昱、缪格瑾、缪琛先、缪雷鹰、缪升弘、缪实翼、缪百旷、缪星罗、缪琛富、缪泽振、缪英弘、缪岩悦、缪生领、缪宇琳、缪纲波、缪志为、缪海田、缪玮锦、缪斯纯、缪格高、缪尚柳、缪岚国、缪萌旺、缪亮闯、缪钰野、缪赞昂、缪炎卓、缪峥伦、缪昊瑾、缪璞屹、缪岚顺、缪格视、缪煜悦、缪迅泽、缪峥冬、缪柯拓、缪斌铂、缪贺三、缪亚海、缪瑜倩、缪顺贵、缪诺艳、缪洪贝、缪时亚、缪睿羽、缪硕斐、缪高侃、缪江纲、缪永旭、缪淼倍、缪帅强、缪渊柯、缪哲果、缪齐来、缪惠啸、缪振锴、缪恒骏、缪斌彩、缪安萍、缪燕玉、缪裕瑞、缪和弘、缪卿勤、缪青盛、缪舟炎、缪哲迅、缪坚辉、缪戈众、缪嵩世、缪冬优、缪翼昌、缪琦德、缪曼宝、缪柯昌、缪越思、缪旭爽、缪丰萌、缪罡讯、缪娜琨、缪冉钢、缪晔睿、缪新林、缪新侃、缪豪凌、缪蔚羽、缪纽思、缪卿镇、缪展祺、缪骥凡、缪焱爽。

缪姓男孩名字大气有诗意

01、缪唯黎

出自王维的诗句“愚公与谁去,唯将黎子同。”

唯字一般指唯一的意思,用作男孩名,表示温和懂事;

黎字一般指黎明的意思,用作男孩名,表示为人处世沉稳大气。

两个字组合唯黎,听起来简单自然、神采奕奕,亦有一种清新脱俗的帅气,很适合阳光的男孩子。

02、缪瀚云

瀚字本义指大海,表示广阔,众多的意思;云字表示白云。两个字都出自岑参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瀚云作男孩名字,不仅诗意浓浓,且文艺大气;另外,瀚云寓意着男孩将来会拥有一个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很适合有抱负有理想的男孩名字。

03、缪皓然

皓然与浩然两字同音,听上去就有一种正气凌然的感觉,形容人的正大刚直之气。皓然本是出自白居易的白牡丹”怜此皓然质”。用作男孩名字,寓意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养成浩然之气。且皓然这个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管跟哪个姓氏组合,都非常好听大气。

04、缪可昊

出自科恩的诗句《个人,这是人生的道路,它总是可重复和独特点。》

可字念作kě,可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善良、美丽、称心如意;

昊字念作hào,昊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胸襟开阔、开明、潇洒之义;

05、缪彦霖

出自丘葵的诗句《沛为三日霖,枯苗有生意。》

彦字念作yàn,彦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杰出、廉洁、吉祥成功之义;

霖字念作lín,霖字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温润、恩泽、福气之义;

缪姓的起源

缪姓源出于嬴姓。春秋时,秦国有秦穆公(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原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死后谥号为"缪",因为古代"缪"、"穆"二字同音,所以秦缪公又常常写作秦穆公。他的支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缪姓。

好了,缪氏起名字大全男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缪氏取名、缪氏起名字大全男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分享到: